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一、学院基本情况
2003年北方民族大学成立化学工程系,2006年组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的茁壮成长,北方民族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现已发展成为民族地区化工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能源化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自治区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宁夏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两翼齐飞,在世界知名的ESI学科排名中,化学和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
学院打造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研究相长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3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3人,自治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7人,宁夏教学名师1人,校级“三全育人模范”获得者2人。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化工及机械基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化工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化工专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班,工程实训中心和化工原理两个自治区一流基层教学组织,现代化工工程实践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化工工艺学》获得自治区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工业药剂学》获得自治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学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牵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依托宁夏太阳能化学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宁夏低品质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人才小高地,以及“清洁能源与绿色化工”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功能材料与分离技术”宁夏科技创新团队、“餐厨废油转化清洁能源与高附加值化学品”宁夏科技创新团队共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2019年以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19年至今在SCI源期刊中发表论文600余篇,持续领跑全校。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
学院与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相关专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盐集团、中石化南京石化集团化工设备机械厂等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院努力将党建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相融合。化学与化工程学院党委为自治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研究生党支部为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党支部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对象。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化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此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4年2月)
二、专业设置及主要课程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1.专业方向:区域资源高值化利用、煤化工、精细化工。
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掌握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化工行业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发展潜力,能够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特别是区域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方向,从事生产质量管理、工程与工艺设计、产品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
(2)主干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安全与环保、天然资源高值化、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
(3)特色课程:天然资源高值化、工艺流程仿真实训、现代化工设计方法、化工设备拆装实训、化工综合设计。
4.毕业去向:
(1)化工相关生产过程的设计、研发等技术性工作;
(2)化工相关生产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3)化工产品的销售与流通;
(4)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5)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6)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
(二)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1.专业方向:理工类、化工制药类。
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工程设计、生产组织、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期待毕业生五年后能达成下列目标:
(1)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关注社会问题,具有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
(2)具有深厚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制药工程行业技术应用、管理、研究或开发工作;
(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在团队中发挥协调和领导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5)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及趋势具备国际化视野,能推动制药工程行业的创新发展。
3.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药学、化学和制药工程学;
(2)主干课程: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物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工业药剂学、工业药物分析、药物合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药剂实验、药物分析实验、固体制剂工艺仿真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制药工艺与车间设计、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3)特色课程: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和工业药剂学。
4.毕业去向:
(1)制药企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及销售等;药品检测、临床试验;生产过程及质量管理控制的操作与管理;新药申报、药品质量标准和变更技术服务;药品产品的经营与管理;
(2)考取制药工程、药物化学、药学、化学或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公务员、特岗教师、特招入伍、出国深造等。
(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1.专业方向:氢能技术、储能技术、煤化工。
2.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和民族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化工和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能源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聚焦氢能等二次清洁能源领域中能源及产品转化、生产、储运、终端应用等全链条技术,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从事生产运行、质量及安全管理、系统工程设计与模拟优化、产品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期待毕业生五年后能达成下列目标:
(1)具有化学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环保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综合考虑能源化工领域中的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担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2)具备综合运用能源化工学科专业知识,使用先进方法、新兴技术及管理手段,发现、分析和解决能源化工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操作方法、产品更新、技术研发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备作为技术或管理骨干承担生产运行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具备紧跟产业行业发展动态,辨析关键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通过专业培训、工程实践、技术研讨等途径拓展知识、提升水平的能力。
3.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能源化学工程;
(2)主干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能源化工工艺学、电化学基础、氢能技术与应用、过程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设计、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储氢压力容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
(3)特色课程:氢能技术与应用、储能原理与技术、能源化工流程实训、储氢压力容器课程设计。
4.毕业去向:
(1)能源化工相关生产过程的设计、研发等技术性工作;
(2)能源化工相关生产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3)能源化工产品的销售与流通;
(4)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5)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三、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历任领导情况
第一任
2003—2006 院 长:姬鸿斌
2003—2006 副院长:朱桂花
2004—2005 副书记:乔元明
第二任
2006.10—2011.04 副书记:马小华
2006.10—2011.04 副院长:祁利民
2006.10—2011.04 副院长:朱桂花
第三任
2011.04—2014.11 书 记:马小华(在2011.04—2012.03期间,代院长主持全院行政、教学工作)
2011.04—2014.11 院 长:杨 晋(在2011.04—2012.03期间,在美国访学)
2011.04—2014.06 副院长:朱桂花
2011.04—2014.04 副书记:马宇峰(2013.07—2014.04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挂职)
第四任
2014.12—2019.06 书 记:马立军(在2014.12—2016.01期间,代理院长职责,主持全院行政、教学及学生等全面工作)
2016.01—2019.06 院 长:靳治良
2015.01—2019.06 副书记兼副院长:邢 媛
2018.06—2019.06 副书记:王 樑
2015.01—2019.06 副院长:刘 海
2015.01—2019.06 副院长:朱 亮
第五任
2019.07—2023.05 书 记:马立军
2023.06—2024.02 书 记:马小华
2019.07—2024.02 院 长:刘 海
2019.07—2024.02 副书记:马 伟
2019.07—2024.02 副院长:刘天霞
2021.10—2024.02 副院长:柳 华
第六任
2024.02—至今 书 记:马 伟
2024.02—至今 院长兼职副书记:刘 海
2024.02—至今 副书记:柳 懿
2024.02—至今 副院长:李 慧
2024.02—至今 副院长:张正国